close

題目應該由"企業"改成"公司"才對,所謂企業"集團"是亞洲的現象,並不是持久的現象。

 

世界級公司之全球發展,先講何謂世界級公司,沒有一個正確嚴謹的評判機制,如同大學排名一般,都是相當主觀性的。但還是可以訂出幾個條件,使的大多數的人都可以同意:

 

一、

何謂世界級的公司,條件:

 

1.創新的公司,不只是技術的創新,而是各種各樣,很有可能別的方面的創新,行銷的創新,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的創新。(有誰知道business model呀,請舉手)舉手人數太少了,大家要加把勁,這是這幾十年的新觀念,服務的創新,財務也可以有創新的事情,可是財務的創新倒要謹慎(笑)。

 

2.價值觀要符合世界主流價值觀,在此多元的世界,要使經濟發展,國家強勝,還是有一個主流價值觀:

 

a.說真話,不說謊話

b.不輕易做承諾,但做了承諾要做到

c.遵守法律

3.成長的公司(全世界平均成長率為4%)

4.為該產業領袖之一的公司

5.給予股東好的報酬

 

所以,集團不是一個法律單位,公司才是一個法律單位,所以說,集團不太可能符合以上的條件,集團相對也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只是眾多公司加起來的東西,沒有保障到股東的權益。

 

二、

全球發展:

 

1.全球市場,很多公司都把全球當成市場,但這只是第一個概念。

 

2.全球資金,不只有本國的股東,資金,還要有國外的投資,但是要先贏得他們的信心,才能得到他們的資金。

 

3.全球的人才,應該是一個唯才是用的公司,我的經驗為例,我在美國唸完書後,一直在美國做事情,在美國做了36年之久,差不多有30年是在做事。

 

在那個60,70,80年代,強國要做到唯才是用比弱國容易。在那個環境底下強國要做到唯才是用容易,因為他會給予高階員工報酬比弱國多。

 

EX.美國的總經理比台灣待遇高。所以對一個弱國而言,要做到全球的唯才是用是很難的在美國僅僅是一個廠長,薪水可能就比董事長要高。

 

EX.在那個年代,SONY的創辦人(盛田昭夫),他不是一個專業經理人,他是董事長,他的財富來源其實是創辦時投資的股本,雖然他也有賺薪水,但是他至少有胸襟給他總經理的薪水遠超過他的美國總經理的薪水。也因為此胸襟,因此SONY在美國的發展相當成功。(但是這幾年SONY的董事長薪水也調高了,因為美日匯率的問題)

 

4.無國界的生產,什麼地方生產對公司有利的,就在那個地方生產。

 

三、

連結世界級企業與全球發展

 

1.市場全球化,是比較容易的事情,但是要銷售到歐美市場去,也要有一定的能力,在那邊別人要你的東西,你也要有行銷的人,服務等也要符合市場的需要,但這些比較起來都還是較容易的。

 

2.全球化的資金,這就比較難一點了。

 

3.全球化的人才,這就更難,需要胸襟(唯才是用)。

 

4.無國界生產不是很難的事情,但是卻要眼光,本領,勇氣。

 

雖然以上的這些都不是很難,但還是要相當有水準,世界級的公司至少要有把這些能力建立起來的胸襟。

 

 

※接下來談談相當重要的『總部所在地的制度法律文化』

 

1.首先談談台灣,有什麼挑戰要做成世界級公司

 

a.政治方面'四個字『民主法治』,民主方面台灣足夠,但是一串來的研究要看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還有民主程度有什麼關係?結論是沒有關係。但是反觀法律法治卻對國家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係,法治包括兩要素:制法、執法。制法就是定法,是要一個公平正義清楚的執法,執法就是要嚴格的執法。假如可以做到上述的兩項,就是法治。法治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台灣在此還需要努力。

 

b.持續的、一致性的開放的經濟政策。我們常常聽見要全球化,但是我們另一方面聽到對大陸當心。當大陸的經濟不是快速成長,經濟體系不是很大,那不會有問題,但是當大陸的市場成長非常快,當大陸的經濟快速發展,潛力這麼大的時候(大陸以總人口而言是世界的1/4),假如是對全球開放,對大陸不開放,以人口來算也只能算是3/4的開放。以人口已經是最寬鬆的算法,每年在大陸8%,9%的成長率,遠勝於世界平均3%,4%的成長率。所以一個開放的經濟來說,我們不能把這重要的一塊拿掉,這是一個錯誤。

 

c.公司制度,法律,甚至於整個社會的認知應該與經濟強國的社會認知,他們的制度接軌。現階段台灣是沒有接軌的。

 

  Ex.1專業經理人,在歐美甚至是日本可以說是舉目皆是,在歐美甚至是日本大家崇拜的管理人才都是專業經理人。他們在公司中的股份佔公司的很小部分,只能算是小股東,但是大家都很崇拜他,不過這種情形在台灣可以說是寥寥無幾,這不僅是制度,更是社會認知,社會文化的問題。

 

  EX.2歐美公司給予員工股票選擇權,當作獎勵的機制,對於歐美國加企業的成長,成功是功不可沒的。(雖然這幾年發現有被濫用,有違法的事情),但美國現在也已經採取行動解決,這便是法治的貢獻,發現問題馬上處理。在台灣到了2000年才有股票選擇權,但是至今仍然不是一個很健全的制度。

 

  EX.3台灣把股票股利當作給予報酬的工具,但是這是很奇怪的事情,每1000股發給你100,200股,但是你原來的股票的股價馬上跌了20%,這樣你的股東根本沒有拿到東西,最後的結果就是股票太多,股票膨脹。但是這個是跟員工分紅連起來的,但是你不發股利,員工也就不能分紅,最後就變成必須發股票股利,但發股票股利對於股東沒有任何好處,搞到最後股票的張數大的要命,這是制度本來就有毛病,因此股票分紅的制度是有毛病的,種種連接起來就是個問題。

 

   EX.4公司治理是個大問題,但是今天沒有時間講,不過這確實也是沒有接軌。最後就變成Taiwan Discount,一間公司賺10元,本益比假如是20,那你的股價就是200元股價,在台灣的本益比往往都比美國還是香港低,台灣一間公司賺10元,股價可能只值150。這也是以上種種原因造成的現象,而因為制度不好,外商要下市、不願意投資,但政府反而生氣,禁止他們來,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我們真正應該做的事情是把制度改變。(當然美國也是有他的問題)

 

------------------------------------------------------------------------------

 

現在一個小時到了,皆下來的時間開放大家提問:

 

Q1:何謂世界級的公司,請從台灣跟國外舉例子:

 

A1:國內我不講,因為得罪人。國外就是如GE,IBM,INELstarbucks(starcucks尤其在創新方面),我們可看美國的雜誌每年都有一個list,全世界50個公司是最受大家喜愛的公司,但也不全符合我的條件,如果要我來開這個list的話,可能會只剩下35間公司。

 

Q2:集團真的不好?台灣也有諸多集團給大家觀感很好不是嗎?台灣不是一個人治的社會嗎,要如何做到法治?

 

A2:要講集團的好處也不是沒有,但是對於小股東,對於社會的壞處更多。台灣會喜歡集團,是一種台灣相當關閉的結果,這是台灣對於外界的認知不清楚,甚至對於社會主流價值也都有很大的隔膜。對絕大多數的小股東,集團的壞處是多了。

 

台灣人治的程度依舊是蠻高的,但是我不是專家,我只看到結果,要如何改善法治,這需要很多專家一起來研究。我們的挑戰蠻大的,以前只要做一件事情兩件事情就可以使國家快速成長的時代已經過了,那樣的時代只能帶領我們到現在這種程度,要再往上爬,就需要有大的改變。以歷史來說,在清朝最後的50年,也有人認為像梁啟超,康有為,李鴻章,甚至光緒只要改幾件事情中國就會強,他們畢竟沒有改成功,就算他們改成功了,中國也不會強。一切都應該從教育開始,人仍舊是最重要的,最好的大學的教育可以影響中學的教育,中學的教育可以影響小學的教育。大多數的人都想做領導人,因此學校的教育也會影響家庭的教育,因此一切從大學教育開始。

 

Q3:外交系李明李主任:現在台灣有三座大山:1.外交部2.經濟部3.陸委會 阻擋了我們對於大陸的經貿往來。是否可以以您的影響力來影響政府的經濟政策,大家都進去了,只剩下台灣還沒進去...?

 

A3:其實我是沒有影響力的人,有影響力的人不多,兩年前台積電申請晶圓點18進軍大陸,這算是一個個案,但是有代表性。當時我就跟政府說開放對台灣沒有什麼傷害,反而有利,兩年後才開放。決策者為什麼不開放,假如是經濟的話,一定是一個錯誤,但我相信不開放的原因,大部分的原因是「政治」,政治也是相當重要的,並不是不重要,所以這是一個問題,政治與經濟是有點衝突的。所以到最後會怎麼樣做,這就需要一個高智慧的人,領導階層(不只是政府的領導階層,反對黨什麼也都要參加)怎麼在政治考量跟經濟考量上達到一個平衡,政治仍然很重要,台灣應該走怎樣的路,需要達到平衡,要一個有高智慧的人,至少是被認為有高智慧的人來解決。

 

Q4:以您的經驗而言,一個人才如何在一個企業裡面,怎樣的特質才能達到如同國際級的高階經理人,程度。以一個入社會的人要如何選擇他所要從事的行業,怎樣的企業或組織開始他的職業。

 

A4:做一個我能做的事情,把他做的好,這是第一個工作。一生當中換了幾十個工作,地位越做越高,也都要把他做好,如果是準備不夠充足,那就在工作之外加強。以我為例,我的物理跟數學根基不錯,我不懂半導體,因為我是學機械出生,但在那個時候自修,遇到一個專家,書看不懂就問他(他是專家,高人),有高人指點就茅塞頓開,認為自己工作不能甚任就要不斷彌補,還有另外一個就是他從來沒有去求過工作或加過薪水,只有上司(當然不只一個)主動幫忙。

 

選擇公司選擇行業相當重要,選擇行業沒有太大意見,但是基本常識就是要選擇有發展淺力的行業。而選擇的公司儘管不是世界級的公司,但也要是相當開明的,他的主流價值觀跟你的是接近的。我的第一個公司不是這樣的公司,但是我三年後到了世界級的公司去了,後來之後升遷發展也都到世界級的公司,最後到了台灣組了一個公司,也一直是照著剛剛講的世界級的公司的目標而努力。

 

就業的問題,大家不是理工的學生,在未來的世界不是理工的學生會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就我所預測,你不需要是理工背景,幾十年以前在台灣都是認為理工是最好的(美國也是),但是這個時代已經變很多了,以臺積電而言,儘管是理工的重鎮,但是我們最需要的人才卻不是理工,我們與台灣積極訓練出來的理工人才需求恰恰相反,倒是行銷、會計、財務、人事、公關、法律都相當需要,選一個行業當然要選一個有發展淺力的行業,沒人去的行業搞不好很快被升上去。公司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他的價值觀很重要,如果

公司講不出他的價值觀是什麼,那就很糟糕。

 

Q5:你剛剛提到價值觀的重要性,人才,教育,父母師長常常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有好的未來嗎?這樣的價值觀是對的嗎?如何建立好的價值觀?

 

A5:大部分的人在二十幾歲就建立的,大學時代是最後影響你價值觀的時刻,如何建立其實是很難講的,剛剛我講的說真話,做到承諾等等等,如果你問我怎樣誠實,怎樣說真話,這很難回答。到現在假如一個人到20幾會還不能說真話,不要說真話,我也不知道要怎麼教他了。我大部分的演講都是針對18~22歲的大學生演講,因為他們比較可以判斷。而父母師長常常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有好的未來,但是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有多少人在這裡有志成為社會未來的領導人?(不到一半的人舉手)

 

如果我以前在MIT演講,甚至我以前被問過。大部分都是百分之百的人舉手,我到了哈佛,也至少有7,8成的人舉手,今天我看到這麼少人其實我是很失望,今天我是在政大,像政大台大等一流的學府,應該都要有百分之七十八十人的舉手,假如在此頂尖的學府只有百分之二三四十的人力志成為頂尖的領導人,那這樣很不行。

 

在場有多少人住在宿舍?(一半以上的人舉手)大學的生活,甚至連高中的生活都應該是住在宿舍的生活,住宿舍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與你有同樣的程度、相似年紀、又是很優秀的同學們一起生活,一天24小時生活在一起,是可以產生又是競爭又是合作的關係。領袖人才就是又競爭又合作的關係。領袖人才需要學相當廣的,不是只有讀書,像是演講會所能得到的。一個人在一個場合只有聽而沒有發言,沒有參與的話,學到的就會比較少。包括參加辯論會之類的也都可以學到很多。像我看過牛津的辯論會很強,但哈佛的辯論會就差了一點。

 

Q6:什麼時後出下冊自傳,等好久了:

 

A6:我承諾我總會出,在死之前會出,但是不能承諾是什麼時候。

 

Q7:

 

1.何謂創新的商業模式?

 

2.教育的影響層面,如何把第一個創新導入第二個教育融合在一起?

 

3.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合作溝通的方式,有什麼比較可以注意的溝通方式?

 

A7:

1.創新跟改革其實幾乎是同義的字(在英文裡),技術產品的創新當然也是一個,但是比如說讀書的讀法,你可以找到更有效率的讀法,那就是創新,就像股票分紅把他改一下也是創新。而所謂business model其實就是跟她與客戶及供應傷的關係,主要是與客戶的關係,這主要是他的定義。

 

Ex.a:starbucks把他的咖啡店與他客戶的關係改變了,本來咖啡店賣給客戶5毛錢一杯現在改成3塊錢一杯,他把他的咖啡從一杯咖啡變成一個享受的東西,而這就是business model。

 

Ex.b:頂泰豐跟starbucks就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他的business model不一樣, 他沒有創新的business model,他的目標very limited。Starbucks全世界有幾萬家?但是頂泰豐有幾家?

 

2.教育的改革可以做一點事情,可是提倡創新不是只是學校的事情,venture capital是

在美國開始的,他如果喜歡你的idea,他就會給你錢創業,但是當然他是大股東。在美國

因為有很多人申請,所以大概只有1/10的機會,他第一個問題就是要看你有什麼創新。但

是在台灣的venture capital如果有創新的idea,他就會問你你怎麼會知道可以賺錢。這

種價值的差異,老實說在學校被教創新是好的,但是被venture capital打回去,這打擊

是相當大的,我想學校也有辦法教創新,但是學校對創新的影響對社會可能沒有這麼大,

如果都是一個守成守舊的環境,那搞不了的。

 

EX.剛剛提過的清末改革(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行不通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張忠謀 演講內容
    全站熱搜

    擁抱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