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臺灣從進入歷史時代之後至今的這三百多年來,
古典文學流行的時間還遠遠超過白話文學,臺灣怎麼可能沒有古典文學?

二、文學本身,即有抒發情感、反映時代、語文藝術、濟世載道等功能
而在臺灣生長的人們,跟著島嶼的脈動一起呼吸,跟著政局的變遷一同喜悲,遂化作文字寫成臺灣專屬的古典文學。是以臺灣歷史雖短,文學作品並不少,其抒情、藝術與史料價值,亦絲毫不遜於任何國家的文學作品。

三、就以在臺產生、與臺灣有關的傳統詩(近體詩,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律詩、絕句)來說,目前有登記的書目便有三千多種,收錄於《臺灣傳統漢語文學書目新編》中。不好意思小生我就是編輯者之一。

文人當然不是打從出生那一瞬間就是文人的。
從古至今呱呱墜地就能出口成章的只有佛陀而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所以呢,文人該怎麼養成呢?自然是從教育開始。
臺灣人受教育的進度,約七歲入學,
學習典籍、詩文、書法三大類別,熟讀四書五經打底,練習詩文以求能寫詩乃至八股文,以及練習寫得一手好字,再不濟畢業還能替人寫寫春聯。

日治之後,自然沒有科舉考試了,讀書純粹只是為了識字或保存漢人意識,此後八股文的學習課程重要性逐漸減弱,課程大多以識字、能詩、作文為主。

這是日治時代學寫信的練習紀錄,共七張信箋與一本手抄本,學生在信箋上習寫尺牘,待老師評改後,學生再抄錄於筆記本中。
筆記題字「鶯雛學囀集」,不知這名學生後來飛上枝頭一鳴驚人了沒?

畢業之後,出社會正式成為窮酸臭老九,可以找什麼工作呢?
傳統上而言,文人通常兼習「五術」,也就是山醫命卜相,山是仙道,醫是漢醫,命是星象,卜是卜卦,相是相術。

這些五術的學問大多有書籍傳世,而一般人根本不認識字,
有能力閱讀書籍的人正是這些讀書人,所以傳統讀書人大多兼幫人算命看風水等餬口。

還有些是當私塾的老師,或者自己編課本,又可賣書賺錢,也可以作自己的教材。
劉青雲《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教人寫信。
不過,以前有能力讀書的人,其實不少家裡就有產業(真正沒錢的人根本讀不起書),
所以傳統讀書人從事的行業,從農夫到醫生到開店等各行各業都有可能。

抽鴉片、嫖妓、聽戲之類與文學無關的休閒娛樂不提,我提幾個與文人本行有關的娛樂。一、詩文唱和:漢民族是詩的民族,高興、哀傷、悲憤、暗爽、吃飽沒事(閒詠)都寫。這裡的詩不是什麼當了縣市長就可以印在屍袋上的不符平仄連打油詩都不如的四句聯。
這裡的詩一定是符合平仄、押韻的近體詩,也就是絕句律詩。

而現代人常把猜燈謎視為「腦筋急轉彎」或「耍嘴皮子」之小道。
然而傳統燈謎往往謎底皆從四書五經等古文出題,沒讀過幾年書的人還真答不出來。
可惜受過傳統私塾教育的讀書人逐漸凋零,找不到「老仙仔」出題,
各地燈謎晚會只好從坊間燈謎大全之類書籍抄題,
等而下之者以「腦筋急轉彎」式的無厘頭搞笑猜謎取代傳統燈謎,
要找中規中矩以傳統燈謎格式與邏輯出新題的燈謎晚會,幾乎絕跡。
現今關於臺灣謎壇的研究論文也極少。

讀書人就是要讀書,不然要幹嘛?
當時自然沒有九把刀或宅女小紅的書可看,閒書的話大約就是些筆記小說、
古典小說等等。從日治時代開始,圖書出版的管道很多,除了在臺印製的書籍,
從中國、日本販售到臺灣的書也不少。
若限定跟文學有關的趣味書刊,
比如說《臺灣文藝叢誌》

臺灣在還沒有進入日治「新舊文學論戰」之前,長達數百年都是傳統文學的天下,
有一整套的培訓養成教育,有文人的市場出路,有專屬於文人才懂的生活趣味。
如今只欠缺,要如何把臺灣文學(無論新舊)推廣出去,
讓人領略其趣、其美、其巧、其淵源、其原來我們這麼近。

一、漢語傳統文學發源於中國,極盛時期除了中國大陸之外,在臺灣、日本、越南、韓國等也廣泛使用。
然而無法否認,漢語傳統文學最多人創作、創作歷史最悠久的地域還是中國,
因此中國的漢語傳統文學質量皆為可觀。
然而,在古老中國的壟罩下,如何走出自己的歷史/文學教育。

二、我不贊成課本將古文全部刪除,古文有其抒發情感、反映時代、語文藝術功能,
非現代白話文能取代。但新舊文學比例如何,尚未有結論。

三、我認為在今日,這邊喊「搶救國語文」、那邊喊「強調本土化」的情況,
在國文課本多選幾篇臺灣古典文學,來取代部份中國古典文學,
應該是一舉兩得、溝通滿足這兩種需求的作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台灣歷史 文人
    全站熱搜

    擁抱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