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般來說,一旦皇帝在立下太子之後, 通常會利用各種方法來穩固太子的地位,同時也會壓制其他的皇子們,讓子嗣們不會有儲立之爭的機會,但是就這點來說,康熙的作為卻與此背道而馳,等同於埋下事後諸子之爭的隱患。

 

△康熙帝

 

舉例來說,如康熙的皇長子胤禔僅僅比皇太子年長兩歲,不只是赫赫戰功,甚至已被父親封爵為郡王,而同一時期,身為弟弟的太子胤礽的經歷,卻僅僅只有於康熙外出時監國, 自己樣樣贏過胤礽,但卻要對其行禮問安,若我們設身處地的自比為胤禔,會有不臣之心也不難想像。

 

另一方面的原因,也跟康熙皇帝他對所有的皇子們,各方面的才學都盡心盡力的培養有關, 在他個人的願景中是認為在優秀的皇子們長成之後,能夠輔佐後來的繼位的太子胤礽治理國家。他的這個想法在〈清世宗實錄〉裡有相關的記載可以核實,當時康熙曾與自己的兄長福全討論過八阿哥,當時福全對康熙說:「八阿哥心性好、不務矜誇。允礽若親近伊等,使之左右輔導。」後兩句可以明白得知,在兩位長輩的心中,其他的皇子不管如何優秀,充其量只是太子未來施政時的左右手而已。 

 

而且只要回歸人性的觀點來看,就可以很篤定的預測,這個皇子輔政的目標機近乎難以達成,畢竟皇子們個個優秀,太子能做到的各個皇子們也都能做到,甚至還更好;而且一旦曾被眾星拱月、位於權力的頂峰過,就很難去抗拒權力的誘惑 ,再加上康熙後期與太子胤礽的情感漸漸的有所隔閡,更有了見縫插針、奪嫡的機會,在此種狀況下,各個皇子的野心,自然就如野火燎原般熊熊燃燒且昇華 ,最後連康熙都抑制不住,只能得過且過、一拖再拖,遲遲不敢再立下一位人選,因為他已經清楚地認識到不管立誰,那個人都會被其他皇子群起而攻之,所以為了保護自己選定的人選,只能擺爛到自己大限到來的那一刻,把對新君的傷害降至最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九子奪嫡 康熙王朝
    全站熱搜

    擁抱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