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居禮夫人(Madame Curie ) 是第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她的成就在於她首創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並發現兩種新元素釙(Po)和鐳(Ra),在放射醫學與輻射科技之應用上,造福了廣大的人群。

 

  居禮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洛多夫斯卡(Marie Sklodowska),於1867年出生在波蘭的華沙。

 

  父親在一所中學教授物理和數學,而母親亦是一位私立女子學校的老師。在她6歲時,父親失去他的教職,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將家變成寄宿學校來招收學生。不久,她的一位姐姐與母親相繼病故,失去親人的打擊讓她的童年不太幸福,但是一家人非常相愛。

 

  在父親的教導與影響之下,瑪麗從小對學習有著強烈的興趣,15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從中學畢業。當時的波蘭在俄國統治之下,女性是不能進入大學就讀。為了繼續學業,她只好選擇到外國去。由於家中經濟只能勉強供給哥哥念大學,但她和一位姊姊布蘭妮雅也想上大學。

 

  有一天,瑪麗告訴布蘭妮雅,她有一個好方法。

 

  瑪麗:「我們可以合作支付彼此的學費,發揮1+1大於2的精神!首先,由我先去工作,賺錢支付妳在巴黎醫學院就讀的學費與開銷;之後等妳成了醫生,就輪到我出去!」

 

  布蘭妮雅:「可是,在巴黎的花費並不便宜,這得耗去妳好幾年的時間呀!」

 

  瑪麗:「沒關係,我還年輕;而且,我會想辦法多賺點學費!」

 

  於是瑪麗找了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每天省吃儉用,寄給遠在巴黎的布蘭妮雅。在擔任家教的同時,瑪麗不忘自修,經過多年的學習,她真正的愛好轉向數學和物理。

 

  1891年,24歲的瑪麗在布蘭妮雅的經濟資助下,終於實現她的讀書夢想,來到索邦大學(Sorbonne,巴黎大學的舊名)就讀。聰明的她僅僅花了2年的時間便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績取得物理學位,並獲得一筆600盧布的獎學金,這筆錢足夠她未來一年求學生活的費用。次年,她又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績,獲得數學學位。

 

  在學業完成後,她本來打算回到家鄉波蘭服務,但是與皮耶爾‧居禮(Pierre Curie)的相遇,改變了她的計畫。當時的皮耶爾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他和哥哥雅各(Jacques)發現了晶體的「壓電效應」(Piezoelectricity);(他利用此效應製作一個電流計來測量微弱的電流,讓瑪麗在研究中使用,後來就叫做「居禮靜電計」,這是後話。)之後,更是因為研究溫度對於順磁性的效應而建立了居禮定律(Curie's Law)。

 

  1894年春天,瑪麗因為實驗室太小,無法進行法國工業振興協會所委託之鋼鐵磁性的研究。在朋友的介紹之下,與當時正擔任巴黎市立工業物理與化學學校的實驗室主任的皮耶爾相識,並陷入熱戀。隔年,她與皮耶爾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女兒,一位未來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血統還是有影響的……)

 

  結婚之後,成為居禮夫人的瑪麗計畫攻讀博士學位。在撫育女兒期間,她翻閱了當時的各種實驗研究報告,注意到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Henri Becquerel)的研究工作,加上受到德國物理學家倫琴(Wilhelm Rontgen)發現X-射線的啟發,便決定研究放射性物質來做為她的博士論文。

 

  居禮夫人測量鈾的各種化合物以及純鈾還有其它金屬和礦物樣品,結果發現釷

(thorium)也能自動發出與鈾一樣的射線,強度也接近。居禮夫人認為這種令人驚訝的現象絕不只是鈾獨具的特性,必須給它一個新名稱。因此,居禮夫人提議命名為「放射性」(radioactivity),而一些像鈾、釷等具有這種特殊「放射」特性的物質,叫做「放射性元素」(radioelement)。

 

  當她在研究一種天然瀝青鈾礦(pitchblende)時發現,該礦物所發出的放射性比她所收集的純鈾還要高出3~4倍。於是,她推測這種礦物中含有其他放射性更強的未知元素。

 

  居禮夫人的發現引起居禮先生的注意,如同魯夫為了追求他的夢想成為海賊王,

因而踏上偉大的航道,夫婦兩人決定攜手向未知的元素進軍。

 

  每天,從波希米亞運來的瀝青鈾礦會送至學校大門,之後皮耶爾扛著這些裝有礦石的袋子到一間由解剖學教室改裝的實驗室。接著再由居禮夫人將礦石磨碎後倒入硫酸槽中攪拌,石頭會沉澱,而含有未知的金屬元素將會以硫酸鹽的形式分離而出;之後,再用其他溶劑以相同的方式再進行分離的工作,就這樣,日復一日,終日與一大堆含有放射線的危險物質生活在一起,實驗室可說是他們的固有結界。

 

  居禮夫婦使用了四噸的瀝青鈾礦,花了四年的時間,於1898年7月,他們宣佈發現了一種比鈾的放射性要高出400倍的新元素,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Poland),新元素被命名為釙(polonium)。同年12月,居禮夫婦又發現了第二種放射性比鈾還強900倍的新元素,轟動了整個科學界。他們把這種新元素命名為「鐳」(radium),源自於

拉丁文radius,含義是「射線」。

 

雖然他們發現了釙和鐳這兩種新元素,但他們拿不出樣本,更遑論測定其原子量,

如同沒有電熱斧的薩克一樣,招來不少物理學家與化學家的懷疑。為此,他們決定

拿出實物,來證實新元素的存在。

 

由於含有釙和鐳的瀝青鈾礦價格昂貴,但他們並有足夠的資金。經過多次的交涉周折,在維也納科學院的協助之下,佛心的奧地利政府給了他們一張名片,瀝青鈾礦殘渣好便宜,有需要的話,就打個電話過去。

 

  就這樣,居禮夫婦便拿到一噸提煉出鈾以後就沒有用的礦渣,並再一次開始進行純化分離的作業。她有時得連續幾小時不停地用一根粗大的鐵棒攪拌一鍋與近乎同高的沸騰礦渣,一整天下來,幾乎筋疲力盡。此外,實驗室的環境條件很差,空氣也時常充滿了刺鼻的味道,夏熱冬冷,下雨時,屋頂還會漏水,如同國軍的「雙濕牌」雨衣─外濕、內也濕。但他們不以為意,吃苦當作吃補,並未失去繼續往前的勇氣。

 

  經過四年的努力,在1902年,他們終於在好幾噸的礦渣中提煉出0.1公克的氯化鐳,並測定原子量為225.9(現在已知為226.0)。雖然只有微量的鐳,卻發出耀眼的藍白色光芒,使得放射線熱潮如燎原之火蔓延歐洲科學界,開啟了物理學上的一個新紀元。

 

  居禮夫人以《放射性物質的研究》順利取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03年居禮夫婦與貝克勒因為在輻射物質研究上的傑出貢獻,而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1906年4月,居禮先生撐著雨傘,準備穿越馬路時,不幸被一輛馬車撞倒,無情的車輪帶走了這位科學家的生命,也輾碎了居禮夫人的心。忍著失去愛人與伙伴的悲痛,居禮夫人以堅強的意志,獨立擔負起撫育女兒的責任,同時繼續在研究的路上前進。

 

  1908年,居禮夫人藉由電解氯化鐳的方式獲得純粹的金屬鐳,並精確測定原子量為226.54。由於這項成就,居禮夫人獲得l911 年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歷史上首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人,而且是位女性。

 

  此外,居禮夫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了一台俗稱「小居禮」的放射線治療車,並建立一支醫療團隊,為超過100萬的傷兵動手術取出子彈。此外,她還和醫生們一起研究,將鐳應用於醫學上治療惡性腫瘤,開創了放射性療法─「居禮療法」,為人類帶來莫大的福祉。甚至為了推動放射性的研究與發展,她更是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與純化技術,並未申請專利,她認為:「鐳是慈悲的工具,是屬於全世界的。」

 

  即使當她成為世界名人之後,她仍是過著清貧的生活。愛因斯坦曾說:「在所有著名的人物中,瑪麗‧居禮是唯一沒有被盛名腐化的人。 」

 

  1934年,居禮夫人因長期在沒有任何無防護設施的情況下研究放射性物質,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得了再生障礙性貧血,於同年7月逝世。在居禮夫人40年的研究生涯中,她受到的輻射劑量總計為200西弗(Sievert, Sv),她的偉大成就可說是滿身瘡痍所換來的。一百多年過去了,當時居禮夫人的實驗手稿至今仍然釋發出強量的輻射而被保存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內的鉛箱裡面。

 

  如果按照目前國際輻射防護組織(ICRP)的標準來看,她所承受的劑量超過標準1萬倍!(放射性職業工作者一年累積全身受職業照射的上限是20毫西弗/年)

 

  一個用生命證明自己偉大的人,值得被後人們永記與景仰。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人物誌 居理夫人
    全站熱搜

    擁抱陽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